巴桑普赤

清晨的日光穿透云层,温柔地洒在海拔3800米的日喀则大地上。位于经开区的西藏天牧源牦牛乳业有限公司厂房内,机械运转的轰鸣声此起彼伏,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往箱子里分装各类乳制品,一派繁忙而有序的生产景象。“在投产之前,资金周转上面遇到了一些困难,去年农行推出了‘智慧畜牧贷’以后,我们公司也是通过活畜抵押顺利贷到了款,目前在市场上已经推出了4种产品。”西藏天牧源牦牛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南木加话语里满是喜悦。这背后,是当地金融机构针对高原特色产业“量体裁衣”的金融创新实践。

目前,该企业养殖场和乳制品加工厂已投产运营,奶牛存栏1700多头,初步形成集养殖、加工、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,带动了当地养殖业向现代化、产业化迈进。

总经理南木加还介绍,自公司投产后,已累计提供80余个就业岗位,其中60余个岗位专门面向高校毕业生。公司在桑珠孜区曲美乡设有占地4072亩的奶源养殖基地,每年向当地群众支付土地流转费及扶持分红等资金,年总额约1172万元。
日喀则拥有旅游业、青稞产业、边境贸易、养殖业以及高原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。针对这些极具地域特色的产业,中国人民银行日喀则市分行积极指导,中国农业银行日喀则分行组建了专门的调研团队,深入广袤牧区、各类种植基地,与牧民、种植户、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,详细了解他们在生产经营中的资金需求、面临的困难以及对金融服务的期望。在充分掌握实际情况后,分行陆续推出了“粮农e贷”“智慧畜牧贷”等一系列精准对接产业发展的特色金融产品。这些产品不仅贴合各产业的经营特点,还在服务模式上进行了创新,为日喀则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新引擎。
在白朗县的一家农产品加工厂里,负责人洛桑正仔细查看生产线上的运行情况。“原先我们根本贷不到这么多资金,多亏了‘粮农e贷’,这笔贷款来得太及时了,正好解决了我们购买青稞、小麦、豌豆粉等原材料的资金难题!” 洛桑难掩喜悦地说道:“有了这笔金融支持后,工厂的年产值大幅增长,还带动了周边20多户农户实现增收。”

粮食安全是“国之大者”。2024年6月,全区首批 “粮农e贷” 成功投放,洛桑便是这一金融产品的受益者之一。中国农业银行日喀则分行向他发放的100万元“粮农e贷”,及时解决了其扩大经营规模的资金需求。“粮农e贷”的推出,切实为粮食生产经营主体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,保障了粮食生产、加工环节的平稳有序进行,为筑牢地方发展根基贡献了重要力量。
定日县巴松村,素有“珠峰脚下第一村”的美誉,乡村旅游业是这里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柱。村民多吉次仁经营着一家旅馆,此前因基础设施落后、设备老化,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游客需求,发展陷入瓶颈。农行定日县珠峰营业所了解到这一情况后,迅速行动,为他发放了全市首笔“惠农e贷・乡旅贷”,共计50万元,及时解了他的燃眉之急。紧随其后,村民多吉占堆也获得了100万元贷款,用于自家旅馆的改造升级。如今,一笔笔“惠农e贷・乡旅贷”在巴松村精准落地,为当地旅馆业的改造升级提供了坚实的资金支撑。这不仅让更多村民稳稳吃上了“旅游饭”,日子越过越红火,也为日喀则的旅游产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活力。

据统计,自系列特色金融产品推出以来,截至目前,中国农业银行日喀则分行累计发放“粮农e贷”1054万元,粮食重点领域贷款余额达994727万元;发放“智慧畜牧贷”2300万元,余额达2188万元;发放“惠农e贷·乡旅贷”7484万元,余额达6852万元。
从草原牧场到种植基地,从生产车间到电商直播间,带着“高原特色”的金融“活水”正源源不断注入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,推动日喀则特色产业从“小而散”向“大而强”跨越,绘就出一幅金融赋能、产业兴旺、百姓增收的高原振兴画卷。
中国农业银行日喀则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,将继续秉持服务“三农”的初心,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,持续加大对特色产业的支持力度,为日喀则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更大的力量,在雪域高原续写金融助力特色产业发展的精彩篇章。

点赞
收藏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