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桑普赤





朋友们,刚从加德满都回来,迫不及待想跟你们分享一些有趣的发现!这趟旅程,真是刷新了不少曾经的“我以为”。



第一印象 热情和“我以为”的很便宜
走在加德满都的街头,扑面而来的不是想象中的燥热,而是一张张真诚的笑脸。路上遇到的当地人,哪怕是面对陌生人,也常常会微笑点头致意,瞬间让人感觉亲切自在。


说到日喀则的尼泊尔商品,很多人(包括以前的我)总觉得,既然是尼泊尔产的,在尼泊尔本地买肯定便宜很多吧?结果问完价格后,彻底打破了我的“刻板印象”!


一些常见的日用品、茶叶等,换算下来,价格和在日喀则看到的相差无几,有的甚至加上交通成本,在日喀则买反而更省事划算。看来,“产地便宜”这个定律,在全球化流通的今天,并非处处适用啊。
惊喜发现 浓浓的中国味儿!
几天下来最让我惊掉下巴的,是这里的“中国元素”之多!走在泰米尔街区,形形色色的中国店铺、餐厅、宾馆招牌随处可见,甚至还能看到中国的物流公司,亲切感油然而生。







更绝的是,我在一个小店买东西,老板麻利地拿出袋子装东西,嘴里自然地说着:“久拉,装好咯!”

“久拉?”我瞬间愣住了!这不是我们日喀则方言里对袋子的称呼吗?一模一样!这个小小的词汇,像一把钥匙,一下子打开了我的思路。原来,我们两地的交往交流交融,远比我们意识到的要深远、要日常。

在帕坦皇宫广场,这座被誉为“艺术之城”的古老宫殿群,抬头细看那些繁复的宫殿屋檐,几个异常眼熟的“身影”让我瞬间停下了脚步。

嘿,这不是咱们的“琼鸟”(大鹏金翅鸟)吗?
那威严的神态、有力的羽翼,与我们西藏壁画上、甚至万里长城关隘上看到的形象,何其相似!

更让我惊讶的是,在一些建筑的石雕装饰上,我竟然捕捉到了熟悉的龙纹图案!它们盘踞在门楣、窗棂之上,守护着这片土地,也无声诉说着两地之间悠远的文化对话。
这些“共有符号”,是活的密码!它们不仅仅是装饰艺术,更像是沿着古老的商贸之路穿梭千年的信使。是商队的驼铃、是工匠技艺的交流,让这些充满力量和美好寓意的形象,在喜马拉雅山脉的两侧生根发芽,演化出各自的风采,却又血脉相连。
中尼贸易 编织当代的纽带!
站在2025年的今天,回望这条穿越喜马拉雅的贸易纽带,中尼两国依旧密不可分。而我的家乡日喀则,作为这紧密关系中最前沿的枢纽与跳板,角色愈发关键!



在加德满都,我看见“中国西藏之窗”稳稳扎根,把我们家乡的宝贝直接送到邻居“家门口”!达热瓦青稞酒、新能源汽车、雅曲水泥、藏香……这些带着“日喀则印记”的特色产品,正通过日喀则的口岸,源源不断地走进尼泊尔人的生活。


在日喀则,总能看到充满异域风情的尼泊尔展销会,一排排摊位上,尼泊尔的手工地毯色彩绚丽,飘着独特香气的茶叶热卖不停,这些来自邻国的“好物”,就像邻居家飘来的饭香,早已成为我们日常的一部分。



而这份亮色的背后,是日夜不息、高效运转的“黄金通道”。形形色色的中国商品,正是通过日喀则的三大口岸(吉隆、樟木、里孜口岸),源源不断地奔向尼泊尔。吉隆口岸输送着最大的贸易流量;樟木口岸化身文旅纽带,交织着旅游与手工艺的温情;而新生的里孜口岸,输送着食盐、活羊、糌粑这些最接地气的“民生补给”。三大口岸,各司其职又紧密联动。一条条连接日喀则和加德满都的跨境“快车道”,就在眼前清晰铺开,把两地的烟火气紧紧相连。



当日喀则的水泥铺就尼泊尔道路
当加德满都的商铺用上微信支付
这条跨越喜马拉雅的商贸路
早已不是单行道
日喀则这座高原门户
正以高水平开放为笔
以共赢为墨
在“世界屋脊”上

点赞
收藏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