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桑普赤


在海拔4700米的拉孜县彭措林乡,米玛自然村的风总是又冷又急——这里只有三户牧民,通往山下的路,光步行就要走3个小时,是定日6.8级地震恢复重建版图里“最偏远的角落”。可谁也没想到,就是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,如今正架着一条三公里长的“希望索道”,把钢筋、水泥和温暖,一点点送到牧民的心坎上。

“以前想都不敢想,这么高的山,材料能‘飞’上来!”站在正封顶的两层新房前,牧民吉拉的手反复摩挲着新砌的墙,眼里亮着光。她还记得地震后看着四壁裂痕的旧屋时的心慌,更记得县里干部翻山来的模样——裤脚沾着泥,喘着粗气却笑着说:“放心,再难也得让你们住上新房子!”

米玛自然村的重建,难在“路”。从那嘎村到这里,26公里路大多是简易牧道,夏天一场雨就变得泥泞。最初,重建队员试过人背畜驮,可一袋水泥扛到山上,人就累得直不起腰,这样下去,10月底入住的承诺根本没法兑现。“有条件要上,没条件就创造条件!”彭措林乡灾后重建包保干部罗旦格桑的话掷地有声,一个大胆的方案定了下来:修索道!
五天时间,从选址、搭建到调试,队员们住在临时帐篷里,白天顶着烈日干活,晚上围着篝火商量细节。当第一条索道缓缓运转,把第一车砂石送到山上时,伴着钢丝在滑轮上的摩擦声,沉寂的山谷变得热闹——这条三公里的索道,不仅是运输线,更是给三户牧民的“定心丸”。

彭措林乡党委书记张成胜说:“一个多月来,通过索道源源不断的输送,施工所需的砂石、钢筋、水泥等材料基本到位,接下来我们主要是增设班组和人员,倒排工期加班加点完成建设任务,确保群众月底顺利入住。”

如今,站在米玛自然村抬头望,索道在山间划出一道弧线,砂石、钢筋、水泥顺着索道箱源源不断往上送。“不计成本、不计代价,因为每一户群众都不能落下。”彭措林乡党委书记张成胜说这话时,正看着工人们加班加点砌墙。现在,村里的新房都已初具雏形,窗户框上还沾着新漆,再过不久,吉拉和邻居们就能搬进来,再冷的天也能过得温暖舒服。
“看着北斗星走不迷路,跟着共产党走会幸福。”在拉孜县重建版图里,米玛自然村的三户人家或许是最小的“坐标”,但这条三公里的索道、这三栋崭新的房子,却藏着最暖的答案——地震无情,人间有爱;山高路远,人心更近,只要跟着党,再远的家都能建成幸福的模样。
点赞
收藏
评论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