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访谈 经济 文旅 民生 生态 健康 理论 专题 时政 文明 直播 图片 视频 区县 བོད་ཡིག་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民生

【新居故事·中国温度】日喀则三村新居里,藏着最动人的幸福图景

2025-10-24 17:00:38

作者

巴桑普赤

评论
0

金秋十月,阳光铺满雪域高原。当记者再次来到日喀则市定日县、拉孜县部分灾后重建的村庄,曾经被地震留下的伤痕早已褪去,取而代之的是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的新居,是村民脸上藏不住的笑意——从惊惶不安到踏实安稳,从临时板房到永久家园,党和政府的关怀,正让这片土地的新生活,如格桑花般热烈绽放。



鲁鲁辖村:书记家的新房里,藏着孩子的未来



定日县协格尔镇鲁鲁辖村的秋收接近尾声,村民们却没闲着,都在忙着给新房“添生气”。早在8月15日,全村就办了搬迁仪式,但这份喜悦,大家总想慢慢品、细细守。



走进村党支部书记次仁顿珠家,藏香的暖意裹着阳光扑面而来:宽敞的房间里,家具家电摆得整整齐齐,民族风装饰挂在墙上,脚下的花纹地毯软乎乎的。作为最早搬家的村民,次仁顿珠最挂心的是三个女儿——天气转凉后,板房里的学习环境越来越差,“孩子的未来比啥都重要”,满墙的奖状,藏着他最朴素的期待。


2025年对他家来说,像一场“从风雨到晴天”的转折:年初地震时的慌乱、过渡安置时的安定、重建工地的热火朝天,再到丰收季住进新房,“这样的好日子,只有跟着共产党才能有!”当了十几年宣讲员的他,每次看到墙上的领袖像,眼里都满是感激。



“你看那堆旧建材,石头、土坯、木头,哪比得上现在的新房?”次仁顿珠指着院角的旧料,语气里满是自豪,“框架结构,钢筋比指头粗,定日风再大也不怕;双层玻璃一装,风沙进不来,屋里又亮又暖。”



午后的阳光里,二女儿贵桑吉捧着作文《我们搬进了新家!》轻声念着,次仁顿珠坐在旁边,听着听着就点头,笑着笑着又沉思——这一幕,就是灾后新生活最温暖的模样。“要教孩子记着这份党恩,好好读书报效国家。”说起未来,他的眼神格外亮堂。



鲁如村:71岁奶奶的眼泪里,是说不尽的感恩



在拉孜县曲下镇鲁如村,71岁的边巴卓玛抱着小孙子晒太阳,阳光落在一老一少身上,暖得像裹了层羊毛。客厅里更热闹:新柜子擦得能照见人影,大女儿次仁卓玛正给绿植浇水,阳光透过亮堂堂的窗户,把叶子照得绿油油的。



一家七口刚搬进新房没多久,日子就有了新滋味。邻居来串门,不用多寒暄,热腾腾的酥油茶马上端上桌,话题绕来绕去,总离不开“新房”和“秋收”。“今年种了7亩地,收了30多袋粮食!”边巴卓玛笑着说,以前收粮要起早贪黑忙好几天,现在机械化半天就完事儿,省下的时间,大家还互相帮着盖院子、建牛羊圈,忙里忙外都是乐呵。


 “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!”次仁卓玛接过话头,脸上满是笑意,“我丈夫开大车跑重建运输,我们也去工地打工,不仅住上了新房,手里还有余钱。”



说着说着,边巴卓玛走到窗边,指着电灯开关红了眼眶:“你看这灯,一按就亮,以前那拉线的总断;这玻璃多厚实,再也不怕漏风了。”她抹了抹眼角,声音带着激动:“重建新房,我们家一分钱没花,靠自己哪能盖这么好的房子啊!”秋收后,她早有了打算:“要在院子东边盖库房和牛圈,存饲料、给牲畜保暖,日子肯定越来越好。”



扎西宗村:160平米的新家里,装着稳稳的幸福



10月1日,对拉孜县扎西宗乡扎西宗村的25户村民来说,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日子——这一天,他们告别临时安置点,搬进了盼了许久的“安心房”“暖心房”。如今全村新房入住率超95%,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安稳日子。



村民伦珠的160平米新居里,藏式矮柜上的雕花精致亮眼,崭新的床铺铺得整整齐齐,家电一应俱全。午后时光,他和妻儿围坐在客厅,女儿随口问:“爸,今年青稞收成怎么样?”


 “好得很!”伦珠的声音里满是满足,“虽然遭了地震,但重建、秋收都没耽误,全靠党和政府的关怀!”一说起新房,他的话就停不下来:“老房子漏风又进灰,现在装了双层玻璃,水电网络全通了,住着比啥都舒心。”



 “真心感谢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,这份恩情我们永远记着!”伦珠的语气格外坚定,“以后要靠自己的双手好好干,不辜负这份关心,把日子过得更红火!”在扎西宗村,像伦珠这样满怀希望的村民还有很多——新房不只是遮风挡雨的居所,更是点亮未来的光。



从定日到拉孜,从鲁鲁辖村到扎西宗村,重建的是砖瓦,更是希望;安顿的是身体,更是民心。秋日的暖阳下,孩子的书声、老人的笑语、乡亲们互助的身影,拼成了一幅“安居乐业、感恩奋进”的画卷。这片历经风雨的土地上,幸福正像格桑花一样,越开越灿烂。


主编:何胜科
编审:刘枫
编辑:陈梦华
记者:巴桑次仁 肖圆园 尼玛卓嘎 贡桑旺姆 强巴欧珠 加措


点赞

收藏

评论
已输入0
全部评论
加载更多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