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桑普赤

珠峰脚下,暖阳洒满定日县曲洛乡措昂村—— 崭新的藏式民居整齐排列,硬化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口,厨房里洁净的自来水欢快流淌,屋顶的太阳能板折射出耀眼光芒,村民次仁扎西正用智能手机与远方亲友视频,分享搬入新居的喜悦。“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!” 次仁扎西的感慨,道出了定日6.8级地震受灾群众的共同心声。

自地震发生以来,在党中央亲切关怀与坚强领导下,西藏自治区党委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“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” 理念,统筹各方力量、调配优质资源,全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。历经两百多个日夜奋战,定日县及周边重灾区域“水、电、路、讯、网” 基础设施重建全面完成,一张覆盖全域的民生保障网在废墟上织就,不仅让受灾群众实现了“住有所居、居有所安”,更铺就了一条通向乡村振兴的希望之路,让党中央的温暖在雪域高原落地生根、开花结果。
抢通 “生命线”:道路联通希望 织密交通网
“地震后第三天,国道318线定日段保通便道就通了,救援物资一车接一车送进来,我们心里一下子就踏实了!”回忆起震后救援场景,定日县长所乡森嘎村村民洛桑至今难掩激动。作为连接灾区与外界的“主动脉”,国道318线的畅通与否,直接关系到抢险救灾与重建工作的推进效率。党中央作出部署后,交通部门第一时间组建党员突击队,克服高海拔、低气温、余震频发等困难,72小时内抢通保通便道,同步架起拉孜雅鲁藏布江上的临时便桥,为救援物资运输打开“绿色通道”。

“必须赶在雨季来临前,完成所有危桥重建和通村公路硬化!” 这是重建指挥部向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。为兑现承诺,建设者们放弃休息、昼夜奋战,测量、打桩、铺沥青…… 在海拔 4350米的措果乡野江村,施工队顶着狂风沙尘,用短短45天完成3.2公里通村公路建设;在曲洛乡,“国道219 + 村道”的交通格局快速成型,219国道穿措昂村而过,村内水泥路如脉络般连接起127户新居,彻底改变了过去“晴天一身土、雨天一身泥” 的出行困境。
“现在拉青稞去县城,比以前快了40多分钟,收购商也愿意上门了!”措昂村党支部书记拉巴算了一笔“交通账”:便捷的交通不仅让群众出行更方便,更激活了乡村发展活力。目前,村里正依托毗邻国道的优势,申报高原湿地观光项目,计划发展乡村旅游,让“交通线”真正变成“致富线”。数据显示,此次重建累计完成12座危桥重建、47公里通村公路硬化,实现所有安置点 “通硬化路、通客运车”,彻底打通了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筑牢“保障网”:水电入户暖民心 生活品质跃上新台阶
“以前冬天水管冻住了,还得砸冰取水;屋里的电线像蜘蛛网,用个电暖器都怕跳闸。”刚搬进新家的措果乡野江村村民阿旺次仁,指着厨房里的水龙头和墙上整齐的插座,语气里满是满足,“现在好了,水、电都从地下管道入户,太阳能热水器24小时有热水,再也不用为生活用水、用电发愁了!”

在灾后重建中,党中央始终把群众生活需求放在首位,要求不仅要“盖好房”,更要“建好配套”。为保障群众饮水安全,水利部门联合专业机构对灾区水源进行全面检测,采用“蓄水池 + 过滤站 + 入户管网”三级供水模式,在拉孜县锡钦乡等重点区域建设标准化过滤站,确保水质杂质含量远低于国家标准,酸碱度稳定在适宜区间。即便在零下15摄氏度的严冬,通过管道保温技术,也能实现供水稳定不间断。

电力保障同样是重建重点。供电部门组织技术人员逐村排查线路,更换老旧变压器,重新规划电网布局,让稳定电力覆盖所有重建村落。“以前加工藏式家具,电压不稳时电锯老停,一天最多做两件。现在电力充足,一天能做五件,收入翻了一倍多!” 定日县尼辖乡辖龙村木工次旺的加工房里,电锯声、刨木声此起彼伏,崭新的藏式衣柜、茶几即将送往周边乡镇群众家中。如今,灾区不仅实现“家家通电”,更满足了产业发展用电需求,为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坚实支撑。
打通“信息链”:网络联通世界 拓宽致富视野
“来,我教您怎么用手机缴电费、查医保……”在森嘎村文化活动中心,电信公司技术员扎西顿珠正手把手教村民使用智能手机。作为全乡最偏远的村落之一,森嘎村曾长期面临“网络信号弱、信息闭塞”的问题。此次重建中,通讯部门按照党中央“统筹推进数字乡村建设”的要求,投入专项资金建设通信基站,不仅实现“网络进村”,更全力推进“网络入户”,通过上门服务、现场办理,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畅享高速网络。

“以前想了解外面的青稞种植技术,只能靠看书;现在打开手机就能看直播教学,还能在网上卖自家的糌粑!”村民拉巴卓玛熟练地操作着手机,屏幕上显示着她在电商平台开设的小店。随着网络的畅通,越来越多灾区群众学会了用手机获取信息、开展电商经营,曾经的“信息孤岛”变成了“数字家园”。
完善 “服务圈”:公共设施提质 幸福感节节攀升
“以前看个小病都得跑十几公里,现在基本不用出村。农闲时还能去书屋看看书,这日子过得既充实又舒心。”定日县尼辖乡辖龙村村民拉巴满意地说。

此次重建中,公共服务设施升级是重点内容之一,各地同步推进卫生所、文化活动中心、运动场等设施建设,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服务。
激活 “新动能”:产业重建促振兴 日子越过越红火
“随着基础设施完善,我们的糌粑加工、民宿产业肯定能火起来!”萨迦县麻布加乡驻村工作队队长德吉拉姆信心满满。在重建过程中,当地不仅注重“硬件”修复,更聚焦“软件” 提升,依托完善的基础设施,推进49个产业项目、65个救灾复产项目建设,其中萨迦县万亩青稞高产示范基地、拉孜县藏式家具加工合作社、定日县乡村民宿集群等项目已初见成效,有效增强了灾区自我“造血”能力。
在拉孜县锡钦乡,依托稳定的电力和便利的交通,藏式家具加工合作社规模不断扩大,产品不仅销往周边地市,还通过电商平台卖到了内地;在定日县,借助219国道和珠峰旅游资源,多个村落发展起民宿产业,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吃上“旅游饭”;在萨迦县,万亩青稞高产示范基地采用智慧农业技术,通过手机就能监测土壤湿度、调控灌溉系统,预计亩产可提高15%。
“党中央不仅帮我们重建了家园,还为我们指明了致富路!” 德吉拉姆说,下一步,麻布加乡将依托“石榴籽”红色驿站,发展红色旅游,同时推进糌粑、菜籽油深加工,让群众的腰包越来越鼓,日子越过越红火。

从断壁残垣到宜居新居,从出行不便到四通八达,从信息闭塞到网络联通,定日地震灾后重建不仅实现了“恢复”,更实现了“超越”。如今,珠峰脚下的每一个村落,都沐浴在党的阳光下——宽敞的道路通向远方,洁净的水流滋润心田,稳定的电流点亮希望,畅通的网络连接世界。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,受灾群众正沿着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,向着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奋勇前进,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雪域高原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。
点赞
收藏
评论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