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桑普赤

2025年7月1日,日喀则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,介绍《2024年日喀则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》有关情况,并就生态文明建设、污染防治等工作主要做法及取得成效等问题回答记者提问。

2024年,日喀则市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全面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,紧扣建设美丽西藏“五美共建”和日喀则市“两个中心城市”的新形势新任务,持续改进作风、狠抓落实,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为抓手,争创一流、奋勇争先,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。生态文明高地创建各项工作走在全区前列,污染防治攻坚成效考核位居全区第一,年度综合考核中生态考核排名跃居全区第二。
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优良。2024年,日喀则市主要江河、湖泊水质国控断面比例100%。全市2个地市级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Ⅲ类标准要求。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整体保持优良,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,优良天数比例为99.7%。在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排名为第18名。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持续保持稳定。声环境质量总体稳定,7个声功能区昼夜间达标率均为100%。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保持稳定。
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创建扎实推进。围绕高地创建“十大行动”,制定年度方案,突出重点,聚焦要点,精准发力,创新采用“红黄绿”三色预警督办,强化责任传导,31项任务150条措施,35个重点项目、10个标志性工程、9个拟出台规划(方案)以及42个创建指标全部顺利完成,走在了全区前列。
污染防治精细化攻坚。建成非甲烷总烃连续在线监测系统、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,实现实时监测。划定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32个、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56个,完成全市58个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。对561个建设用地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审,将1090家产废单位纳入全国固体废物综合管理信息系统。日喀则市水泥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项目建成并运行,新增垃圾处理能力400吨/天。出台《日喀则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》,“无废城市”建设全域梯次推进,创建35个“无废细胞”。
绿色支撑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。全市已建在建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190.8万千瓦,全年发电量达10.55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13.14%。中核萨迦县20万千瓦风电、光伏治沙试点等重大项目落地生根,西藏坤能与日喀则均程获得中国绿色建材产品认证,全市3家建材企业纳入自治区绿色建材培育库。强化项目“三线一单”选址选线点位核查,保持“两高一低”项目环评零审批。8个区域监测中心实现环境监测全覆盖。全年立案35起,下达处罚决定书23个,处罚金额达220万余元。
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修复协同并进。珠峰国家公园创建工作稳步推进。在全区7地(市)中率先编制《日喀则市湿地保护规划》,桑桑湿地、塔若错、昂拉仁错、仁青休布错成功申报为自治区级重要湿地。成功创建雅鲁藏布江(谢通门县段)等5个自治区级幸福河湖。实施扎寺后山先造后补工程和雅江、年楚河流域造林绿化工程,完成各类营造林23.4万亩,实施草原生态修复治理107.5万亩。历年自然保护区问题整改实现动态“清零”。制定实施《日喀则市生态安全工作要点》,组织开展年楚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,有效提升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置能力。2024年,全市未发生一般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。
接下来,日喀则生态环境系统将持续深学笃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始终保持政治定力,精准研判发展大势,坚定扛牢攻坚使命,以“十四五”规划圆满收官为目标锚点,纵深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改革创新,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“双向发力”,推动绿色低碳产业与生态治理“深度融合”,加速构建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。同时,紧扣生态惠民主线,健全公众参与机制,靶向解决群众关切的环境热点问题,让“天更蓝、水更清、山更绿”的生态福祉普惠千家万户,为全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日喀则贡献环保“铁军”力量。

点赞
收藏



